※ mp3 파일 참고 : "LINK" 링크 클릭해주시면 mp3 포함되어 있습니다 :)
央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杨昶)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北京首钢园的科幻展吸引数万人打卡,柳州螺蛳粉产业园的“酸笋发酵车间”成研学热门,青岛啤酒博物馆的“醉酒小屋”单日接待量突破万人次……曾经“闲人免进”的工厂,正以“透明化”姿态颠覆传统旅游认知。工业旅游正从“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潮流”,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促进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工业与旅游的跨界融合,给文旅生态带来哪些可能?工业旅游又将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吴丽云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产业导师赵晨。一起聊聊当下工业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吴丽云(左) 赵晨(右)
“预测今年全年工业旅游市场的规模将突破450亿,增长率至少今年能够达到18%”,谈及当下工业旅游的发展,赵晨以一组数据,揭示了工业旅游背后庞大的市场规模和高额的市场增长率,凸显出工业旅游这一模式背后强大的发展潜力。
工业旅游为何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赵晨总结,这背后与产品的市场竞争有很大关系。在他看来,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力的竞争到了体验力和品牌化的竞争阶段。因此,面对企业提高品牌宣传的目标,拓展工业旅游不失为有效的办法。这不仅会增加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产品后台的技术展示还契合了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产品这一认知需求上的变化,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提升了企业的用户黏性和自身品牌的增值效应。除此之外,从企业内部的管理优化来说,工业旅游的对外展示,能够助力一些成本部门和费用部门转型成为盈利部门,进而增加企业的收入。总体来看,对企业发展的利好着实不少。

图片系AI合成
然而愿景虽好,传统工厂企业在工业旅游改造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投资成本不足、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难题,如何解决上述难题?
在吴丽云看来,对于一些经营困难或是在营的企业,改造的核心在于“体验至上”。她解释,无论企业从事何种类型的产品研发,进行工业旅游的改造,最核心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技术,即“企业将比较炫酷的技术,用大众可以理解的方式设计出来,让游客有一个可以体验的空间”。这一做法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满足大众对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的好奇心,还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培育一波潜在的消费者。
对于拓展体验的这一观点,赵晨深表认同,然而体验感的拓展需要前期不少的成本投入,面对投资成本不足,但想实现工业旅游发展的这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工厂和企业。赵晨为其指出了一条改造的思路,即“数字化体验”。企业可以利用VR虚拟场景的还原,实现线上产品的展示,或是通过云直播的模式,揭秘产品生产的流程,形成与网友和消费者的线上互动。与此同时,这类企业还可以和大中型企业相互合作,实现集群化的模式,共同开发工业旅游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赵晨看来,挖掘各地历史悠久的非遗,将非遗与企业的特色相互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产业模式,也是中小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守正出奇的独特方式。
但是,对于一些不再运营的工厂和企业来说,改造的核心就并非“体验至上”,吴丽云指出,这类工厂应当在“打造与工业遗址相匹配的文旅业态,实现商业文旅和工业文化二者的契合”上下功夫。诸如北京的首钢厂、798工厂、751工厂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图片系AI合成
不可否认的是,工厂和企业在工业旅游的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导致工业价值被稀释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又该从何入手?
赵晨认为,工厂和企业应当遵循“商业留白”的原则,即工业遗址的商业服务占比一般不超过30%。保证相应的“商业留白”,既可以保护好工业原本的样子,又可以保证商业的服务能够让客户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玩体验。吴丽云则是以五个核心指标,来评估工业旅游改造的成功与否,即“接待人数和收入、产品业态的丰富度、项目的带动效应、游客的复游率、旅游IP的形成”。这也是评估工业旅游的发展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性因素。
谈及工业旅游未来的发展,二位嘉宾都对其充满了自信。赵晨坦言,“工业旅游对当地的文旅经济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它一定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在他看来,基于以往工业历史的发展,每个城市都具备独属于自己的工业印记,无论是工厂遗址,还是出名的企业家,乃至于快消品厂、汽水厂、冰棍厂等厂家生产的富有年代感的“童年食品”。这些丰富的工业文化和多元的情感羁绊,为“城市叙事”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在政府主导下,确定了工业遗址的开发边界后,工业旅游必定能够成为当地城市又一显眼的文化符号。
https://china.cnr.cn/gdgg/20250722/t20250722_527276577.shtml